说到上海牌皮包,相信很多“70后”并不陌生。这款黑色、皮质、方形,印有“上海”字样的手提包,是一代上海人的集体记忆。我家就有这样一只皮包。
小时候,爸爸在部队,一年半载都没办法回家一次。我当时还是个小娃娃,没办法理解爸爸的工作,只觉得别人都有爸爸陪伴,而我家只有妈妈一个人在忙碌。更可气的是,几个“小霸王”因此嘲笑我,叫我“野孩子”。很长一段时间,我对爸爸的感情是很复杂的,既希望他多回家,也怨恨他经常在外。
那个时候,“上海”牌手提包风靡一时,学生和上班族有个“上海”牌提包那是相当时髦。毕竟,这个提包在上海以外可是很难买到的。当时我家远在外地,也不富裕,虽然心里喜欢,但也只能望“包”兴叹了。我心疼妈妈,从来没有把对提包的喜爱说出口,怕增加妈妈的经济压力。但妈妈其实早就已经知道了。带着皮包来家里串门的亲戚,刚刚托人买到皮包的邻居,甚至是街上挎着皮包的路人……只要我看到“上海”皮包,就像掉了魂一样,目不转睛盯着看。妈妈想满足我的愿望,也想找机会缓和父女俩的关系,就把这件事告诉了爸爸,希望下次他从部队回来的时候,帮我也带一只皮包来。
爸爸的部队就在上海。那时候只要他从部队回来,家里的亲戚、朋友,甚至是村里不相熟的人都来托他买各种上海产的东西。听说我还没出生时,爸爸就曾帮着买过自行车,一度成为村里的谈资。
终于等到了爸爸回家探亲的日子。他早早地托战友问好在哪里能买到“上海”牌皮包,等到商店一开门,就冲进去买了一只回来。当我拿到皮包时,高兴得快要发疯了,一个劲儿地搂着爸爸的脖子又唱又跳。
对“上海”牌皮包的执着,可能是当时的我希望和爸爸产生更多的联系吧。爸爸在上海当兵时,我一看到“上海”两个字,就觉得看到了爸爸。我小时候曾一直纠结于爸爸是否爱我,是否在乎这个家,后来想想真的是可笑,爸爸怎么会不爱自己的孩子呢?妈妈后来告诉我,我们家里现在还在用的小碟子,就是我刚出生那会儿我爸回家探亲时买的,一分钱三个。爸爸说,就是给孩子摔了,一分钱还能摔三响呢。
父亲的爱如山如海,将皮包装满,浓郁而深远。
粮票、拷机……一样样老物件,见证了国家和城市发展,也记录了普通人的人生故事。解放日报·上观新闻联合“学习强国”上海学习平台及浦东、黄浦、静安、杨浦、普陀、嘉定、奉贤、崇明等区融媒体中心,推出“我家的老物件”新春策划,面向全社会征集那些已经或即将消失的老物件,并请老物件主人讲述背后的故事。如果你家也有老物件、传家宝,不妨跟大家一起分享背后的故事吧!
江南体育:24小时在线客服随时回应,让您无忧!